close
豆腐,水量,蛋白,豆渣,石膏
提問: 怎樣做豆腐 問題補充: 我家新買了一臺豆漿機,想自己動手做鮮豆腐,想知道石膏、水及豆漿比例如何? 医师解答: 豆腐的做法
豆腐腦與豆腐是同一家族,但又有一定的區別,即豆腐是凝固體,豆腐腦是半凝固的流汁。豆腐腦的制作工藝是,先將凈黃豆磨成豆瓣,去皮后放入清水中浸泡4個小時左右,到豆瓣膨漲成發白時撈出,倒入磨漿機或石磨中磨成細豆漿,用布將細豆漿過濾,將取過豆渣的漿汁倒入鐵鍋里,用旺火燒開后,倒入專用桶內,再將熟石膏用清水化開,放入瓦缸內,將桶里豆漿趁熱倒入,約5分鐘,即成豆腐腦。
這是一種做法。
另一種做法:
豆腐是怎樣做成的呢?把黃豆浸在水里,泡脹變軟后,在石磨盤里磨成豆漿,再濾去豆渣,煮開。這時候,黃豆里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,仿佛在豆漿桶里跳起了集體舞,聚不到一塊兒,形成了“膠體”溶液。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,必須點鹵。點鹵用鹽鹵或石膏,鹽鹵主要含氯化鎂,石膏是硫酸鈣,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,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。再擠出水分,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。豆腐、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。我們喝豆漿,有時就在重復這個豆腐制作過程哩。有人愛喝甜漿。往豆漿里加一匙白糖,豆漿沒有什么變化。有人愛喝咸漿。在豆漿里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,不多會兒,碗里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。醬油里有鹽,鹽和鹽鹵性質相近,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,使蛋白質凝聚。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?
豆漿點鹵,出現豆腐腦。豆腐腦濾去水,變成豆腐。將豆腐壓緊,再榨干去些水,就成了豆腐干。原來,豆漿、豆腐腦、豆腐、豆腐干,都是豆類蛋白質,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。牛奶和豆漿差不多,也是膠體溶液。在新鮮的牛奶里,酪素,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,在水里分散開來,不停地運動礦所以,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。讓牛奶發酵,做成酸牛奶,酪素就聚集攏來,凝結成塊,象豆腐腦似的。興許你挺愛喝我不愛喝的這種酸牛奶。


內脂豆腐制作方法
內脂豆腐以β一葡萄糖酸內脂為凝固劑,其工藝簡單,質地細膩潔白,保質期長。現介紹制作方法如下:
1.泡豆 選用豆臍色淺、含油量低、粒大皮薄、粒重飽滿、表皮無皺而有光澤的大豆。將大豆洗凈,在春秋季水溫10ºC—20ºC時,浸泡12小時—18小時;夏季水溫30ºC左右;浸泡6小時—8小時;冬季水溫5ºC,浸泡約24小時。水質以純水、軟水為佳。用水量一般以豆水重量比1:3為好,浸泡好的大豆約為原料干豆重量的2.2倍。泡好的豆要求豆瓣飽滿,裂開一小線。但浸泡時間如果過長,會影響出漿率。

2.磨漿 一般選用能進行漿渣自動分離的磨漿機,粗磨、細磨共2次--3次,盡可能提高大豆蛋白的抽提率。由于不再像用鹵水、石膏作凝固劑生產豆腐那樣還需壓榨成型,所以磨漿過程中加水量的多少就決定了成品內脂豆腐的老嫩。一般做老豆腐時水與干豆的比例是3—4:1,做嫩豆腐時水與干豆的比例是6—10:1。第一次粗磨時加水量為總加水量的30%,第二次調節磨漿機螺旋進行細磨,加水量為30%,第三次的加水量為40%,盡可能地把豆渣里面的漿沖洗出來。磨好的渣應手感細膩無顆粒。

3.煮漿,把磨好的漿放在不銹鋼制的煮漿桶里,用蒸氣將漿煮至60ºC-70ºC時放人約 0.3%的食用消泡劑,把加熱過程中產生的泡完全消掉為止。然后繼續加熱把漿煮開,漿沸騰后 保持3分鐘—5分鐘把漿煮透。

4.冷卻 把煮好的漿進行冷卻,降溫至 35ºC以下。

5.點脂 先將β一葡萄糖酸內脂用少量冷開水溶解。用量:做老豆腐時1千克漿加30克內脂,嫩豆腐 1千克漿加24克—30克內脂。將溶解好的內脂加入已冷卻的豆漿中緩慢調拌均勻即可。

6.成型 將點脂后的漿倒進成型模中,放入凝固槽。在 80ºC—85ºC之間保溫 20分鐘即為成品。剛成型的豆腐暫不能搖動,應靜置一段時間讓其目然冷卻。如生產盒裝內脂豆腐,需配備灌裝封口機。

鹵水是鹽井中打上來的鹽鹵,與石膏一樣,點在豆漿中都是起到凝固的作用。點進去就會凝起豆花,將豆花用布包起,擠出水,壓實,就成了豆腐。水留下的多就嫩,水留下的少就“老”。北方人喜歡“老”豆腐,南方人喜歡嫩豆腐。南北豆腐不是以用什么東西點來區分的,主要是以嫩和“老”來分的,另外在工藝有點不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z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